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黎雨辰 北京报道
“ETF大时代”的下一站,会超越指数投资的“定势”吗?
随着2024年进入尾声,记者注意到,“主动型ETF”这一金融创新性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高速发展,正引发国内多家公募机构的学习与关注。
顾名思义,主动ETF结合了主动管理基金和ETF的双重优势,在采取主动投资策略为投资者争取超额收益的同时,融入了ETF产品的低费率、组合透明、交易便捷的优势,也意味着投资者可以借助ETF实现更多元的策略配置。
尽管在全球ETF总规模中的占比仍相对有限,但过去十年来,投资者应对市场环境波动性与不确定性的需求,让主动管理型ETF的格局发生了迅速转变。
机构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24年,全球主动型ETF的规模正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在2024年的最新规模已逼近1万亿美元。快速崭露头角的主动型ETF,对全球ETF市场资金流入和头部资管机构的规模发展同样均做出了不容小觑的贡献。
当前,我国内地还尚未有主动型权益类ETF产品问世。但在部分海外市场,近年来,相关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已在推动主动型ETF发展方面做出了诸多实践。在业内人士看来,在ETF投资理念深入人心后,将其作为投资者追求主动管理的另一种工具,或成为基金业可以探索的方向。
崭露头角
据了解,主动型ETF的核心特点,在于“ETF”这一交易运作形式和“主动”这一管理形式的结合。对比被动或指数增强型ETF,主动型ETF不以复制、追踪指数表现为目标,而是将ETF扩展到主动投资,由基金经理进行主动管理。
区别于主动型LOF,在可以和买卖股票一样于二级市场实时交易的同时,主动型ETF不仅具有持仓透明、盘中披露实时参考净值的特征,也会通过公布申购赎回清单披露基金份额所对应的持仓标的,因而产品透明度相对更高。
从全球范围来看,最早的主动型ETF于2008年诞生于美国,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相对“默默无闻”。但随着全球ETF市场的快速崛起,主动型ETF在近两年正成为全球资产管理行业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
华南一家大型公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主动型ETF的速度已远超指数ETF的增速:在2013年,全球管理的主动型ETF的规模仅为250亿美元,占ETF资产总额的1%。在2024年6月30日,这一数字已迅速增长至9000亿美元,占比达到7%。
据贝莱德年内发布的一份报告,截至2023年末,全球指数型ETF规模的三年复合增长率为11%,而主动型ETF规模增长率高达31%。贝莱德还预测称,到2030年,全球主动型ETF规模将达到4万亿美元,并占全球ETF行业的16%。
从地域来看,当前美国发行的主动型ETF占据了全球市场四分之三的规模。在亚太地区,主动型ETF市场仍处于萌芽阶段,但在产品创新、生态圈构建和提升流动性方面已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当前全球增速最快的主动型ETF市场。
在中国,主动型ETF在内地公募市场仍处于概念阶段,股票ETF方面尚未有纯主动型的ETF发行。
不过自2019年6月,香港已经迎来了首只主动型ETF的上市。在今年4月的一篇文章中,港交所指出,截至2023年底,香港交易所上市的主动型ETF数量已增至24只,总市值高达86亿港元。这些主动型ETF覆盖了包括货币市场、区块链、科技以及ESG投资等广泛领域。
“主动型ETF在亚太区的管理规模在2023年末同比增加了82%,净流入飞速增长,达到92亿美元,同比增长220%,而其于香港的市场份额亦由2019年底的1%急升至2023年底的13%。”港交所称。
“吸金”秘籍
整体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主动型ETF在全球ETF产品资产净流入中的规模占比愈加显著。对于全球范围内领军ETF业务的资管机构而言,这一产品的发展也对公司的规模与业绩贡献颇丰。
贝莱德统计显示,2013年,主动型ETF在当年全球ETF总资产净流入中的占比为3.3%,而在2020年末,这一比例首次突破10%,达到11.3%。
截至2024年年中,主动型ETF在全球ETF净流入的占比进一步达到22%。如果仅看美国市场,同期主动型ETF的净流入占比则超过三成。
此外,根据贝莱德2024年9月30日的三季报,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同期创下了历史新高,达到了令人瞩目的11.5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81万亿元,同比增长26%。同时,贝莱德在前三季度的净流入额超过36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来自ETF,超过1700亿美元。
而彼时贝莱德首席财务官马丁·斯莫尔曾表示,公司在2024年度有望实现资金净流入额的历史新高,“主要得益于主动型ETF产品线”。
无独有偶,Wind数据显示,主动管理ETF总资产管理规模排名前二的摩根资管,旗下的JP Morgan Equity Premium Income ETF(JEPI)在2020年成立后,于当年年末的规模仅为1.7亿美元,但在此后的两年,基金获得的总资金流入达到了200亿美元以上。截至2024年12月25日,JEPI进一步增长至371.79亿美元,并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主动型ETF。
主动型ETF缘何受到投资者追捧?摩根基金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主动型ETF近年来倍受投资者欢迎、资产管理规模快速上升,主要得益于几大优势:
一是产品特性,体现在主动型ETF简单易操作,投资组合透明,投资者能实时了解持仓;成本控制出色,费用较低;流动性强,可随时交易。
二是相对主动型共同基金的优势,二者虽核心的投资团队、研究与流程一样,但主动型ETF每日更新持仓,透明度远超共同基金的月报模式;在交易灵活性上,能在交易所全天交易,而共同基金一天仅一次交易机会;并且成本效益更好,定价接近共同基金的机构份额级别,成本更低。
“另外,美国ETF面向全球投资者开放、受众更广,不像美国共同基金只针对本国投资者,进一步拓展了资金来源。”摩根基金表示。
相比主动型共同基金,贝莱德还在报告中提到了ETF这一形式对提高主动管理型基金税收效率的影响:“事实上,主动管理策略越积极、变化越频繁,使用ETF结构的好处就越大。”
贝莱德指出,首先投资者在交易所买卖ETF股票、与其他投资者进行交易,因此ETF基金经理不必为满足投资者赎回而出售所持基金份额。其次,一些主动型股票ETF采用实物创建和赎回流程,这意味着ETF管理人可能有机会交付原本会在投资组合再平衡时出售的股票,从而限制了基金内发生的应税事件的数量。
制度探索
眼下,我国一些以头部规模和外资属性为首的公募机构,已经更进一步地关注起主动型ETF在全球资管市场的趋势性变化和未来的发展潜质。
“我们非常看好国内ETF的发展。在全球ETF市场的蓬勃增长中,主动型ETF的崛起,可能也代表着国内ETF市场明日的发展方向。”华东一家公募人士向记者指出。
事实上,主动型ETF的概念在内地公募市场尚处于较为起步的阶段,其发展在客观上对管理人能力和公募市场制度环境都提出了一定要求。
摩根基金向记者表示,一方面,为了充分发挥主动ETF的上述优势,公募管理人需要有合适的投资策略应用于主动ETF,以便为投资者创造中长期超额收益。
另一方面,主动ETF作为创新产品,与现有的被动ETF及增强ETF的运作模式存在差异,海外主动ETF也存在不同的运作模式。因此,公募管理人需要在现有ETF的运作管理经验基础上,结合产品特点和国内市场的发展现状,开发设计出适合国内主动ETF的运作模式,并建立完善的主动ETF内部流程和制度,以确保产品的平稳运行。
不过2021年以来,伴随首批指数增强型ETF的上市,部分公募管理人已经开启了我国公募基金在主动管理与ETF结合方面的初步实践。
数据显示,过去三年来,我国全公募市场的指数增强型ETF增长到33只,背后涉及18家机构,截至2024年12月25日的总规模为87亿元。其中以跟踪中证500、1000和2000指数的产品数量最多。
在监管方面,记者注意到,旧有市场规则默认将ETF定义在“被动投资”的模式之中,也曾是主动型ETF在全球范围内面临的挑战。但当前,一些在金融创新方面较为领先的资本市场,也已在为推动主动型ETF发展提供便利。
例如2019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通过了后来被称为“ETF规则”的法案,为更广泛的ETF策略铺平了道路。该规则降低了新ETF发行商的准入门槛,导致大量新发行商涌入,美国ETF市场的策略也更加广泛。
统计显示,在美国上市的1300多只主动型ETF中,有1100只是在2019年上述ETF规则通过后上市。美国管理的主动型ETF资产已从2019年的1000亿美元增至2024年6月的6930亿美元。
此外,在2024年5月16日,香港证监会还曾发表经修订的通函,容许采用联接基金结构的证监会认可联接ETF在符合某些条件的情况下,根据简化规定投资于来自不同市场的海外上市主ETF,当中包括主动型ETF。
据了解,香港证监会曾在2019年12月发布了采纳简化规定,容许证监会认可的联接ETF在特定情况下投资于合资格的海外上市ETF而无需证监会认可,但此前这一规定默认投向的ETF,依然停留在被动ETF层面。而最新修订的推出,进一步意味着符合条件的联接基金可以投资于海外上市的主动型ETF。
有业内人士认为,ETF投资理念在国内逐渐深入人心,为今后推出主动ETF奠定了良好的客户基础。从海外市场的ETF发展历程来看,在指增ETF逐渐成熟的基础上,公募机构寻找ETF差异化路径的需求,或将让对主动ETF发展的探索成为国内基金业较为可行的发展方向。
本文链接:ETF不止于指数投资?主动型ETF成海外ETF前沿阵地丨ETF深观察http://www.llsum.com/show-3-56351-0.html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