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顾婷婷 杭州报道
进馆要预约、定闹钟抢票、早起排长队…放眼以上海天文馆为代表的各地科普场馆,观众爆满成为常态;文化领域,流浪地球等科幻电影也受到影迷热捧;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业余UP主都能借“AI课程”的名头赚得钵满盆盈……这些现象背后都显示出AI时代,公众对于科学知识的渴求。
科普和科技创新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在人工智能迅速迭代的时代应如何做好公众的科普工作?
近日,在浙江杭州举行的“新质生产力”科普专项行动上,来自政府部门、科创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探讨了“未来产业与产业科普”的相关议题。同时,浙江也率先探索围绕“新质生产力”开展科普专项行动。
科普是基础性创新力
有人说,读过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书籍的人,从此都爱上了仰望星空。
据他的同名小说改编成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作为科幻电影的鼻祖,不仅影响着后世科幻电影的发展,更有很多科学家、工程师和天体物理学家都曾表示,他们选择自己的行业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该电影的影响。
科普伴随科技创新而生,也驱动科技创新不断发展。启迪科学家探索未来,这是科幻文艺作品带给科技创新的力量。
人民日报评论文章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从去年年底开始,“新质生产力”成为一个热词。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谭建荣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一种代表社会生产力演化中巨大跃升的生产力形式,区别于传统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颖、技术含量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
“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大相互联系、依存、支撑的重要工作,共同构成了现代化的创新生态系统、重要支撑和动力源泉。” 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会长周国辉表示,科普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高质量科普作支撑。
浙江省数字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章丰则认为,新质生产力科普需要一个符合传播规律和科技准则的传播过程,才能让新质生产力更下沉、更深入人心,才能对产品、企业和市场提出新的反馈和需求,从而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升的闭环。
科普工作没有做好,容易造成人才和政府决策的脱节,导致产品研发束之高阁,脱离实际需求,在科技成果转化中面临困难。
“只有为人所用,新质生产力才能真正挥作用。”无界AI联合创始人马千里表示,科普在普通劳动者成为“新质”劳动者的过程中十分重要。“自己是不是一个'新质'的人?有没有使用'新质'的工具?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让人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在人们反思过程中,科普有着引导的作用和效果。
探索科普新模式
如何做好新质生产力的科普工作,让新质生产力更鲜活、更深入人心?各地都在人才、平台等方面做探索性的部署。
浙江省科协科普部部长龙爱民介绍,浙江围绕浙江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和“9+6”未来产业,遴选不少于10个重点前沿科技发展方向,培育建成不少于100家前沿科技领域的科普教育基地。依托院士、科创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各级学(协)会等资源力量, 浙江省科普联合会发起了科学传播“十百千万”培育计划,招募评聘以“80后”“90后”“00后”为主体的万名科学传播员、千名科学传播师、百名科学传播专家、十名首席科学传播大师。
形式上,浙江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创新科普传播方式,积极探索路演式科普、交叉式科普等沉浸式科普新模式,让科普惠及更多百姓。
“我们也注重互动性的体验,将公众带到企业一线,沉浸式体验科技的力量。”龙爱民表示,未来科普也将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除了线上网络平台,线下将选取七家代表性的企业,开展“看得见、摸得着”的科普工作。
联动产业和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是科普的关键。
在此前公布的《“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就提出,“促进科普领域市场化发展”。培育专业化、市场化科普机构,鼓励建立科普园区和企业联盟,并鼓励开展科普亲子活动、定制化讲解、科学导游等增值服务。
《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也提出要“推动科普产业发展”:培育壮大科普产业,促进科普与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科技领军企业加大科普投入,促进科技研发、市场推广与科普有机结合。
安徽此前也提出升级“科普安徽”平台,培养打造113名“科普网红”,建设“科创中国”安徽分平台,汇聚创新资源和企业需求,促进各类机构入驻并在线对接、精准匹配。
杭州余杭区则联合浙江省数字经济学会,围绕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未来网络、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绿色能源、空地一体等7大未来产业,构建“未来产业知识图谱”,未来将以此为核心,遴选50家科研院所与科创企业作为首批科普示范单位,打造“未来研学游”,面向党政机关、中小学生、产业人士推出多条未来产业研学路线。
与人们对科普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相比,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仍有提升空间。
杭州市科协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鲁玉安提到,自己在农村调研时总是在农村的孩子的脸上看到一双明亮的渴求知识的眼睛。近年来,伴随“互联网+科普”走向深入,科普大篷车等流动科普设施跨越山水来到田野乡间,也能逐步破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知识鸿沟”问题。
此外,龙爱民也强调,目前社会上也存在一些研学活动仍采用纯旅游模式进行,研学形式单一,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和研学课程开发设计能力,属于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存在“只游不学”“学而不研”的问题,这种情况应在后续的科普工作中着重注意和避免。
本文链接:科创透视镜 | 破解“信息鸿沟”,AI时代该如何科普?http://www.llsum.com/show-2-3548-0.html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