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人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校银龄教师资源挖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BGA230259)的成果。
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独特区域,民族地区在长期教育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补充高素质教师,切实提高教育综合质量。2023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经过3年左右时间,基本健全银龄教师服务各级各类教育的工作体系,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基本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的银龄教师发展格局,届时全国银龄教师队伍总量将达到12万人。在这个背景下,深度挖掘民族地区高校银龄教师资源潜能,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与实践价值。
民族地区高校银龄教师资源挖潜的基本内涵
“退而不休”是中国教师的一个基本传统。随着人均寿命不断提高,达到退休年龄的高校教师仍然保持较好的健康状态,个体长期累积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以及管理效能等要素仍处于高收益阶段。在此种背景下,虽然自然年龄已经达到退休这一新阶段,但作为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仍然处于较高层次,这些“银龄教师”存在事实上的“发挥余热”的可能性。复旦大学学者彭希哲、胡湛在《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一文中明确提出,人口老龄化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不仅要重新定位老年人的社会角色、解决老年人养老的现实问题,而且还要支持老龄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作为老龄群体中的独特构成,不少高校退休教师仍然葆有较高的教育热情。经综合考量与科学研判,教育部于2020年3月启动实施《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以下简称“银龄计划”)。这一计划实施4年多来,高校银龄教师规模已从最初的10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1400余人,受援高校已从3所发展到现在的20多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受援高校基本上都是位于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基本上都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普通本科高校,最初3所受援高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塔里木大学和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均处于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薄弱的区域。大量高素质高校银龄教师的到来,为这些高校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就其实质而言,这些高校银龄教师前往西部,不仅要完成“银龄计划”中提到的“支教”“支研”,而且也在实际行动中发挥了更多的教育功能。这主要在于,这些银龄教师已经通过个体申请、组织遴选并报有关部门批准后前往西部受援高校,其自身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因此,在高质量完成支教、支研的同时,高校银龄教师具备在受援高校开展指导青年专业发展、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组织科研、持续性的社会服务、深度开展文化传承等多种教育潜能。这些不同要素正成为深入理解高校银龄教师资源挖潜的重要视角。
民族地区高校银龄教师资源挖潜的独特价值
虽然银龄教师服务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具有重要意义,但实现其资源挖潜更具有深远影响。
补短板:改善民族地区高校教师队伍状况。长期以来,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等客观因素,我国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始终存在着规模性、结构性矛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存在一定缺口。银龄教师的到来,不仅在教师队伍总量上弥补了西部高校教师发展的缺口,而且作为中东部地区一流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银龄教师正成为受援高校难得的教育人才。从这个角度看,深入挖潜高校银龄教师的教育资源,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民族地区高校教师队伍状况。一方面,高校银龄教师本身作为受援高校的教师,走上讲台、执教一线课堂,成为学科教研室、教师团队中有丰富经验的长者,带动更多青年教师在教师生涯的起步阶段与长者同行,高质量投身教学科研之中,促进更多教师实现专业发展。另一方面,高校银龄教师能够促进受援高校进行“标杆管理”,在对标、对表中理性认清短板、查找不足,以实际行动改善受援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状况,从而有助于提升受援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例如,一位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在退休后,成为西部一所受援高校的银龄教师,伴随这位银龄教师而来的正是一些知名艺术家的加盟,从而有效产生了积极的连锁反应。
提质量:优化民族地区高校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民族地区高校发展的生命线,也是衡量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包括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课堂教学、课程模式、学生成长、教师发展、教育评价等多要素。伴随银龄教师以全日制的方式入职西部民族地区高校,这些银龄教师所发挥的教育作用远远多于“支教”“支研”的“规定性动作”,而有着更为丰富的日常教育功能。例如,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为充分发挥银龄教师潜能,聘请银龄教师为督学,组建督学组,从而有效监控并优化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实际上,我国很多高校退休教师均处于“低龄老人”状态,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具有较高的再开发价值。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推动民族地区高校挖潜银龄教师资源,对于这些受援高校本身具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许多来自中东部地区一流高校的优秀教师,在退休后能够来到受援高校,其本身就具有高尚的教育情怀以及奉献受援高校的赤诚之心。挖潜其教育资源,实际上是切实放大银龄教师自身资源优势、实现其资源有效开发的校本化过程。
强优势:促进银龄教师发挥专业优势。专业身份,是一名高校银龄教师独特而鲜明的角色表征。作为知识型退休人才,高校银龄教师前往西部受援高校因其专业特长而拥有丰富的专业优势。这些专业优势至少表现为如下两个突出方面。
一方面,高校银龄教师具有丰富的学术研究能力。学术研究是一个具有鲜明创造性的过程,而学术研究人才的成长也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大多数高校银龄教师在中东部地区一流高校工作的几十年时间里,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厚的学术资源,这成为其支援西部高校的重要潜能。深入挖掘银龄教师的学术研究潜能,实际上也是发挥其专业优势、优化受援高校科研能力并实现有组织科研的重要过程。
另一方面,高校银龄教师具有拔尖创新人才甄别、遴选与培养能力。在全球激烈竞争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强国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而这些人才并非完全成长在中东部地区一流高校;恰恰相反,一些西部民族地区高校,也具有不少创新意识强、专业发展潜力大的学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于高校银龄教师而言,他们在长期教育教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有效甄别拔尖创新人才的能力,在发现“好苗子”后亦能够对其精心呵护、因材施教、科学培养。银龄教师的“伯乐”角色,正是其专业优势的重要体现。
厚基础:推动银龄教师融入区域发展。伴随高校银龄教师全日制融入西部民族地区受援高校,银龄教师对当地区域发展所发挥的综合作用日渐凸显,成为巩固银龄教师与受援高校之间关系的重要基础。高校银龄教师能够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重要影响。一些银龄教师在其长期工作中,特别理解高校科学研究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在成果转化、技术转让等专业技能增强的同时,能够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形成综合效能。例如,一位长期从事旅游类课程教学的教师,熟悉这类课程与民族地区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推动受援高校与当地文旅部门合作,实现双方共同发展。而且,银龄教师能够在传承区域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西部民族地区基本上都是文化资源丰富区域,特别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科学传承中的组织、管理等均需要专业人士来完成。有的高校银龄教师在从事相关专业研究过程中,对一些非遗项目高度关注,具有较强研究能力。通过深入挖潜银龄教师资源,能够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文化传承人的有组织培养、传承内容的科学化呈现以及传承方式的原生态延续。
民族地区高校银龄教师资源挖潜的核心路径
对于民族地区高校而言,深入挖潜银龄教师资源至少需要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提高战略认知,高度重视银龄教师资源挖潜。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者戚务念博士认为,受援地区、受援学校等相关主体面对这一“送上门”的社会关系网络,可以借此建立新的信息流通渠道,“形成并受用于新的社会关系势能的增长点”。就民族地区高校而言,应从教育发展战略的角度,高度重视银龄教师资源挖潜的过程保障与机制建构。
理性识别高校银龄教师所具有的教育资源。每位银龄教师因其援派高校、所在专业及其个体优势差异性明显,能够在受援高校贡献的教育资源亦有不同。受援高校应加以理性识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挖掘潜能。
切实尊重高校银龄教师资源挖潜的个体意愿。高校银龄教师远离家人、只身赴西部民族地区受援高校,是非常值得尊重的教师群体,对其资源挖潜亦首先需要征得银龄教师个体知情、认可,受援高校才可充分挖掘银龄教师资源潜能,助力受援高校发展。
持久建立高校银龄教师所供给的资源链接。高校银龄教师因其自然年龄等原因,存在退出“银龄计划”、离开受援高校的现实。然而,受援高校要尽力持久延续那些银龄教师所提供的资源链接,最大程度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强化责任担当,创新银龄教师资源挖潜机制。“银龄计划”实施以来,特别是《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实施以来,许多受援高校不断强化自身责任担当,在为银龄教师做好保障服务的同时,不断创新银龄教师资源挖潜机制。
合理建立资源识别机制。银龄教师所持有的宝贵教育资源是民族地区受援高校发展难得的要素。受援高校应合理建立资源识别机制,理性识别不同银龄教师所持有的资源禀赋。例如,在银龄教师入校之初,邀请银龄教师介绍自身相关情况及服务愿景等,从而详细了解其潜在的资源优势。
积极建构资源释放机制。本质上,释放自身的教育资源,是银龄教师在深入受援高校后的一种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因此,受援高校要尊重银龄教师的个体意愿,积极建构教育资源的释放机制。
科学形成资源评估机制。资源只有放在合适的位置,才可称之为“资源”。从这个角度看,对于西部民族地区受援高校而言,银龄教师能够释放的教育资源需要进行科学评估:资源供给与需求是否适切?匹配度、精准度如何?……因此,建立这一机制是保障银龄教师资源挖潜科学化、持续化的重要基础。
强化多维互动,推进优秀银龄教师资源释放。银龄教师的资源释放,离不开受援高校及其所在区域的多主体协同参与。积极强化多维主体互动,能够更大程度推进优秀银龄教师释放资源。
一方面,与受援高校内部的主体互动,是推进银龄教师释放教育资源的核心要素。银龄教师生活、学习、工作在受援高校,了解受援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以及日常教育管理等多方面的现实需求,在与教师、管理人员等的多主体互动中,能够有效供给自身长期从事高等教育工作所建构的优质教育资源。这为深入挖潜银龄教师潜能提供了积极的现实条件。
另一方面,与受援高校所在区域的相关主体互动,是推进银龄教师释放教育资源的有益补充。民族地区文化多元、热情好客、自然风光较好、民族风情浓郁,银龄教师来到这样的区域开展教育服务,实际上能够通过受援高校而产生积极的资源外溢效应。通过银龄教师与区域的积极互动,能够作为宝贵的文化财富,进一步促进欠发达地区实现共同富裕。例如,有外语专业的高校银龄教师在完成自身工作的同时,能够为受援高校当地基础教育外语教研提供高水平的公益指导,这对当地中小学教师和学生而言确实是难得的教育资源。
增进文化反哺,提振青年教师专业学习动能。高校银龄教师来到西部民族地区受援高校,要实现“教育外部输血”向“教育造血”的功能性转变。而“造血”的深刻意涵即指银龄教师离开后,其资源优势仍在传承、发挥。这其中,民族地区受援高校的青年教师理应发挥重要作用。受援高校应有效推动银龄教师将自身的宝贵经验以传、帮、带的方式教给青年教师:传播有益教育教学经验、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困惑、带动他们实现专业发展,从而推动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民族地区高校的优秀教师。同时,还应推动青年教师成为银龄教师生活中的帮手、工作上的助手,主动向银龄教师学习多方面的成长要素,增进青年教师向银龄教师的文化反哺功能,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赋能受援高校优质均衡发展,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实现双方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希哲,胡湛.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J].中国社会科学,2011(3).
[2]杨小丽,杜学元.“银龄计划”背景下退休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J].教育学术月刊,2023(10).
[3]张聪.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的价值意蕴、现实挑战与保障机制[J].湖北社会科学,2023(11).
[4]戚务念.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的四大社会功效[J].中国高等教育,2023(18).
[5]张聪.新时代银龄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机制探讨[J].中小学班主任,2023(9).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滇西应用技术大学银龄教师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吴绍芬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9期
本文链接:民族地区高校银龄教师资源挖潜的独特价值与核心路径http://www.llsum.com/show-12-305-0.html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