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组团式”教育援藏是对口援藏史上的一个里程碑。2014年,北京市率先以成建制方式选派援藏教师,开启了“组团式”教育援藏先河。十年来,北京市实现了教育援藏从精准扶贫到示范引领,再到共同富裕的转型升级。回顾十年来北京教育援藏工作,梳理京藏两地凝聚共识、携手推进西藏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有利于持续推进西藏教育高质量发展,续写北京教育援藏新篇章。
关键词:“组团式”教育援藏;基础教育;北京教育援藏;高质量发展
*本文系西藏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2022年度重点课题“西藏‘组团式’教育援藏科研协同创新研究”(课题批准号:XZEDKP220008)的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改变藏区面貌,根本要靠教育”,为西藏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2014年,北京市率先以成建制方式选派援藏教师,开启了“组团式”教育援藏先河。十年来,北京市始终坚持首善标准,注重民族团结进步,实现了教育援藏从精准扶贫到示范引领,再到共同富裕的转型升级。2024年是中央对口援藏30周年,也是北京“组团式”教育援藏1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坐标点,回顾十年来北京教育援藏工作,梳理京藏两地凝聚共识、携手推进西藏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正是为了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持续推进西藏教育高质量发展,续写北京教育援藏新篇章。
精准扶贫:探索教育援藏新机制
北京始终将教育援藏作为光荣使命和应尽之责。1985年率先举办内地西藏中学和西藏班,1995年首批对口援藏团队即选派教育系统干部人才进藏。随着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升,群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日趋迫切,但是由于西藏现代化教育起步晚,加之气候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制约,教育质量与群众需求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原有援助方式难以快速提升西藏教育质量,亟须探索教育援藏新机制。
2014年,北京市全额出资建成拉萨北京实验中学。为了尽快把学校办成当地群众满意的优质学校,北京选派52名干部教师到该校援藏,取得初步成效,受到当地师生家长欢迎,得到相关部委重视肯定。2015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座谈会和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凸显了中央对民族教育的高度重视,当年12月,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开展“组团式”教育援藏。这种大规模教育资源跨区域输入与输出在我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是首创。[1]工作之所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得益于“三个统筹”。
首先,坚持软件与硬件相统筹。教师队伍是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与以往更加关注援藏物资投入的援助理念不同,北京市在支援拉萨高水平新建学校的同时,就同步统筹考虑师资问题。京拉两地在深入分析拉萨教育紧缺教师和薄弱环节的基础上,精准确定援藏教师需求,这是实现精准帮扶的关键举措。教师进藏后迅速对接岗位,投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此后,历次选派工作都深入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关于“要加大教育援藏力度,重点加强以数理化学科为主的内地教师进藏支教”的要求。精准选派教师,填补了拉萨课程教学空白,强化了学校教学薄弱环节。此外,成建制、分批次选派援藏教师持续在一所学校支教,也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教育援藏力量分散、时间较短,难以带动学校整体提升教育水平的不足,实现了受援学校办学质量的显著提升。
其次,坚持管理与教学相统筹。受援前,西藏教育不仅教育教学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学校管理方面也存在制度建设整体偏低,管理“人治”成分较多,管理人才不足、经验欠缺、理念滞后等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坚持问题导向,靶向施策,按照教学与管理“双轮驱动”的思路,在选派优秀学科教师进藏支教的同时,有计划地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教学和管理经验丰富的干部担任受援学校校长、教学副校长和中层干部,形成了“校长(教学副校长)﹢中层干部﹢骨干教师”的选派结构。援藏干部教师与当地干部教师一道,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教学、行政、后勤、队伍建设等各方面管理制度,推进受援学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进而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受援学校的师生反映,很多制度是第一次出现在这些校园,而这些制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对推动学校管理水平提升起到实质性作用。[1]
最后,坚持前方与后方相统筹。“组团式”教育援藏不仅选派教师进藏,更重要的是建立起援受两地教育系统的密切联系。工作中探索了“一区对接一校、辐射带动周边”的模式,以丰台区为主对接拉萨北京实验中学,以海淀区为主对接拉萨市实验小学,构建了“前方带队伍、后方作支撑、创新抓供给”的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机制。前方在北京援藏指挥部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下组建教育团队和临时党支部,开展支教工作。后方在北京市教委统一领导下,教育人才派出区教委具体协调,开展常态化交流合作。援藏教师既是工作队,也是联络员,通过前后方协同机制,教育系统举全市之力倾情援藏。
示范引领: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强教必先强师。随着“组团式”教育援藏的持续推进,我们深刻感受到,只有全面提升当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育人水平,才是整体提升西藏教育质量的治本之策。为此援藏教师的主要任务也从简单顶岗代课逐步聚焦到发挥自身学科专长和团队优势,开展示范教学、校本教研等活动,“帮带”受援学校教师,集中培训受援地区相关学校专任教师,彰显“组团式”教育援藏培育造血机制的价值追求,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第一,广泛开展教研工作。教研科研制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对提升教育质量和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受援前,当地学校没有普遍开展教研工作。为此,北京援藏指挥部安排专项援藏资金,在拉萨市北京中学、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和拉萨市实验小学设立全市教研基地,将教研活动作为教育援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予以推进,力争将援藏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同当地教师熟悉教情、学情、校情的优势相结合,探索符合教育规律,适合当地实际的教学方式。特别是近年来,教研基地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重点开展研究,深化对教育教学的规律性认识,[2]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的“西藏自治区中学构建‘四联动’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实践探索”成果荣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第二,持续深化教育培训。北京“组团式”教育援藏团队将教师培训作为筑基固本、补短扶弱,快速提升当地教师教育水平的关键性工作,按照前方与后方相统筹的思路持续深化教育培训。前方,援藏教师作为培训者,在广泛调研、深入了解当地教师发展需求和实际困难基础上,聚焦教师专业发展素养和教育教学基本功,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内容和方法,通过师徒结对、专题讲座、名师优课观摩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通识培训和各学科专业培训。后方,我们每年组织20名拉萨市优秀骨干教师到北京开展为期一年的“浸润式”培养,依托北京高校、教科研机构和中小学优质资源,以“集中培训+入校跟岗+成果转化”方式为拉萨教育培养“头雁”。
第三,辐射带动区域教育整体提升。“组团式”教育援藏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支援一所学校、示范一个地区”。为此,我们在建好建优受援学校的同时,积极推进受援学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区域教育整体提升。一方面,教育援藏团队线上线下培训拉萨教师4000人,北京援建的学校成为西藏群众满意的优质学校,拉萨教师认可的学习基地。另一方面,北京援建学校与西藏自治区边境县学校结对帮扶,与农牧区学校对口合作,与上海、河北援建学校资源共享,倡导开展京津冀“组团式”教育援藏合作交流,北京教育援藏朋友圈持续扩大。北京援藏校长在中组部“组团式”援藏工作会和教育部全国教育援藏工作会上作典型发言,汇报交流北京教育援藏经验和成效。
共同富裕:推进北京教育援藏“融铸式”转型升级
当前,教育援藏进入共同富裕新阶段,我们应深刻领会教育强国建设赋予教育援藏的新内涵,深入理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转变思路,优化方法。在指导思想上,进一步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旗帜鲜明地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关注交往交流交融的频度、强度、韧度。在援藏理念上,由单向帮扶转变为双向奔赴,用好两地优质教育资源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更加关注两地学生的实际获得。在工作方法上,构建新型协同教育援藏供给体系,更加关注面向未来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双向互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援藏发展范式,[3]加快发展教育援藏新质生产力,持续推进北京教育援藏“融铸式”转型升级。
一是开展交融式集团化访学。2024年4月,拉萨北京实验中学30名学生赴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属中学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交融式集团化访学,燕化附中制定了科学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方案,探索两校学生教、学、评和活动一体化机制。后期,还会组织燕化附中学生赴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回访。在学校层面,以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师生互动、差异互补等方式,丰富跨地域资源供给,促进双方教学、教研、管理、校园文化等工作质量提升。在学生层面,促进两地学生在互访过程中共学互鉴,深刻理解“四个共同”,切实增强“五个认同”,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是开展“京藏同心、见字如面”书信交友活动。2023年8月,京藏两地学生共同倡议开展“京藏同心、见字如面”书信交友活动。纸短情长,大家畅谈学习生活体会、介绍家乡发展变化、抒发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拉萨学生写道“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我们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系统的完善,各种政策的推出,无不印证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北京学生在信中写道:“拥有藏族笔友是一件很酷、很难得的事。”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长们也来信勉励大家“你们拥有蓬勃的朝气和无尽的可能,这就是青年人的力量”。通过见字如面,京藏学生不是一时一地的见面,而是建立长期的学伴关系,成为一生一世的朋友。
三是开展“雪域翱翔——拉萨市优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多年的教育工作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每一个孩子都具有成为优秀创新人才的潜质。为此,我们联合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借鉴北京市中小学校“翱翔计划”“雏鹰计划”等人才培养方式创新项目经验,在西藏率先开展优秀创新人才培养,助力拉萨做好科学教育加法。2023年8月,北京专家和学生为拉萨带来“爱心雏鹰拉萨行——科学探秘奥林匹克”活动;10月,拉萨学生来到北京参加“雏鹰爱心论坛——北京拉萨共创场”,拉萨学生带来的创意作品得到了中国科学院专家的肯定。今年,两地9所学校在农业专家指导下开展“同种一类种”创造性劳动实践,在播种、实验、探究、分享中培养科学精神,也加深了两地学生的合作交流。
四是开展京藏学生线上“国学诵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2023年12月,我们开展京藏学生线上国学诵读活动,丰富学生读书内容,创新读书行动载体,健全读书长效机制,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引导师生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感悟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切实增强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以数字技术为媒介,拓展京藏青少年“三交”时空和渠道,促进京藏青少年心心交融,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地学生上传作品2309个,浏览11万人次。
青山着意化为桥。北京教育援藏将围绕以高质量教育援藏高位融入西藏发展的目标,按照深交融、高质量、多渠道、新载体的援藏思路,努力回答好“教育强国建设,教育援藏何为”的时代课题。
参考文献:
[1] 杨明洪.对口援藏机制创新与绩效提升:“组团式”教育援藏的调查与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
[2] 周晓宇.新时代北京“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的思考[J].中国民族教育,2022(12).
[3] 李奕.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北京行动[J].中小学管理,2023(11).
(作者系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教育局副局长、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援藏干部、北京援藏指挥部教育领队)
责任编辑:徐杨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9期
本文链接:青山着意化为桥http://www.llsum.com/show-12-298-0.html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深化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助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下一篇: 弘扬教育家精神 锻造更有活力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