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陈洁 实习生黎雨佳 广州报道
大学生实习已经成为高校“必修课”。
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健全就业实习制度,推动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至少开展一次就业实习,强化实习责任保险保障。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实习机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高校学生、企业HR,发现很多学生正在积极地争取实习机会。
今年大三的刘明就是其中一位。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大学生,刘明目前在一家新媒体运营的公司从事相关工作。“现在毕业生找工作,公司会更在意你的实践经历,同样一个岗位,公司更愿意招录有相关实习经验的学生。”刘明表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记者表示,推动大学生实习,能够锻炼学生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的能力。“大学生实习和见习,都应该是大学教育的必要环节之一。不过,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能仅靠这一个政策。”
4月16日,一季度就业数据公布。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6.5%,较上个月下降0.4个百分点。
实习成为“必修课”
《意见》提出,健全就业实习制度,推动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至少开展一次就业实习。
重庆某本科高校就业老师王老师告诉记者,实习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了解行业动态、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关键阶段。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提前接触职场环境,熟悉岗位需求,明确职业方向,从而更好地规划未来。此外,实习还能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然而,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后了解到,这一“必修课”很多时候并不由高校来提供。
多位寻找实习的大学生表示,他们一部分实习机会会通过学校寻找,更多时候会通过招聘软件自己来找。
“在寻找实习机会时,我主要通过招聘类APP以及学校春季招聘会等渠道来寻找。招聘平台信息量大,覆盖行业广泛,能快速筛选出与专业相关的岗位。学校招聘会则提供了直接对接企业的机会。”计算机专业的侯腾告诉记者。
就读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研二学生王露露表示,学校有一些稳定的实习渠道,但这部分渠道基本只会推荐优秀学生。“我目前在一家日报实习,学校与那边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相对来说,学校提供的渠道相对更可靠、针对性更强,也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王老师表示,他们学校的实习资源主要来源于校企合作、校友资源、行业招聘会和导师推荐。“总体来看,学校提供的实习机会较为充足,但高质量的实习机会相对较少,尤其是一些知名企业和高薪行业,竞争较为激烈。学校也正在不断努力拓展更多高质量的实习资源,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健全就业实习制度,对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健全这一制度,也需要实施分类管理、分类发展,因为不同高校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不同。
熊丙奇表示,当前高校学生进行就业实习存在的问题是,大多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但所选的实习单位是否符合培养定位,能否给学生高质量的实习体验,则缺乏高校把关。而发达国家的大学,在学生进行就业实习时,会为学生提供具有资质的合作单位,共同设计实习内容,监督实习实施,并评估实习效果。
实习“卷”向大一
储朝晖认为高校不能提供足够高质量的实习机会,实际上是高校的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缺陷,也缺少系统的规划。加上与市场、企业的联系不够,使得高校缺乏足够的高质量实习机会,这一情况需要进一步完善。
但这只是大学生实习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另外一个问题是,对很多大学生来说,既然学校没有统一安排,实习应该如何规划,是否越早越好?
一些企业面试官发现,很多大学生一进入大学校园就开始寻找实习机会。
“这次招聘我拿到了十六份简历,分两轮面试,每一份都详细看了。”作为一家公司初面的面试官,李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令我吃惊的是,很多人都有7到8段实习经历,甚至有人从大一就开始实习,一直实习到研究生阶段,实习经历突破10段。”
实习“卷”向大一,已经不是新鲜事,尽管大学生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刘明赞同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寻找实习。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实习和学习并不冲突。“越早实习就越有时间去尝试各个方向,可以在不断实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真正想干的,也更清楚自己是不是适合目前的专业。”
侯腾则认为大一学生没必要急于实习,因为大一的主要任务是打牢专业知识基础,了解专业核心内容。实习的意义在于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应先掌握基础知识,等到大二或大三再开始实习,这样既能保证实习质量,也能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王老师认为,对于大一学生是否需要实习,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和专业特点来决定。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设计等),大一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实习或项目实践,初步了解行业和岗位需求,这有助于明确学习目标。但对于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大一学生可能更适合专注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后续的实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在平衡实习与学习方面,建议学生合理安排时间,优先保证学业,同时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实习机会。”王老师表示。
如何打通就业“无缝连接”?
公开数据显示,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这是自2022届以来,连续4届的高校毕业生规模突破千万。
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心仪的工作机会,另一方面不少企业也存在不容易招聘到合格人选的情况。如何使高校学子与就业“无缝连接”?
目前,很多地方在给大学生与实习机会“牵线搭桥”。比如,根据北京海淀官方4月15日发布的消息,海淀区人才工作局协同区委教育工委携手8家基地单位,参与春季学期“就业实习专场双选会”。此次活动中,海淀区人才工作局代表首批320余家海淀区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为北京师范大学学子提供了2000余个高质量实习岗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后了解到,大学生对于实习的要求主要集中在几点:首先,岗位与专业相关,能提升专业技能;其次,时间安排合理,不能过度加班;最后,实习工资能覆盖基本开销。
“在以上的要求中,我更看重实习的锻炼机会和未来就业的无缝连接,因为实习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关键阶段,如果有能够直接转正的工作,那肯定更好。”侯腾表示。
高校学子寻找实习和就业机会,企业也在寻找合适的实习生。
陶女士是一家公司的HR,她们会招聘文案岗位的实习生。文案岗位需要大量的创意,实习生可以为团队带来新鲜的视角,且整体的成本较低。待遇方面,该公司付给本科实习生的费用为每天150元,硕士实习生每天182元。
但陶女士发现,实习生容易找,优秀的实习生却并不容易找到。据陶女士介绍,来公司实习的实习生目的各不相同,有些人是为了积累经验、锻炼能力,也有些人希望毕业后能直接入职。
“目前的高校教育确实存在实践性不足的问题,很多学生在毕业后需要时间适应职场环境。实习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差距。”陶女士表示,“我们会根据实习生的表现和公司需求,优先考虑表现出色的实习生,作为正式员工候选人。我们更倾向于招聘那些在实习期间展现出高度责任心、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实习生。”
王老师表示,实习期间的表现可能直接转化为正式工作机会,但实习与就业能否实现“无缝连接”,还取决于实习的质量和学生的个人表现。高质量的实习机会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关键。
(应采访者要求,刘明、侯腾、王露露、李珺均为化名)
本文链接:从大一开始“抢跑”,实习变高校“必修课”http://www.llsum.com/show-1-40762-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