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今年春晚上,歌舞节目《秧BOT》在播出后就立即成了舆论的焦点,大家都对那些会跳传统秧歌舞的黑色机器人非常好奇。很快,媒体便披露,这是一家名为“宇树科技”的公司在2023年8月生产的机器人Unitree H1。《秧BOT》是这款机器人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表演。
就在春节前后,一个名为DeepSeek(深度求索)的大语言模型(LLM)突然火了起来,成了所有社交媒体的热议话题。尽管当今世界已经对大语言模型不再完全陌生,但因为更缜密的思维逻辑和更温暖的表达方式,DeepSeek带给大家的震撼,甚至比3年前ChatGPT的横空出世更炸裂。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意为人工智能)并非新词,但AI从未离普通人如此之近。自动驾驶的电力汽车、随时随地的同声传译、面面俱到的智能家居……通用人工智能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渗透进我们的生活,而这还仅仅是个开始。
当AI来敲门,你准备好了吗?
●机器人就是AI吗?
AI已进入年轻人的生活
为了知道普通人对AI的了解程度,新快报记者专门来到越秀区的北京路步行街对路人进行了一次随机采访。街采的对象涵盖各个年龄阶段。
在街采中,60多岁的家庭主妇霞姨表示,她希望能有机器人照顾家人,“最好能帮我打扫卫生、洗衣服、煮饭,年纪大了,就感觉越来越做不动了。”50多岁左右的环卫工人乔叔表示,希望能有清洁机器人帮他扫地、洗地,“如果能有机器人来打扫路面,可能就不用我们顶着大太阳来打扫了。”40多岁的白领璐璐表示,希望能有机器人帮忙带小孩,“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我们平时要工作,还要陪伴和教育孩子,时间上很难分配。”
听起来,这些“希望”好像还是一种对遥远未来的憧憬,但特斯拉的老板伊隆·马斯克认为,“5年后,机器人就可以进入我们的生活了。”
所以,机器人就是AI吗?没错,但AI绝对不只是机器人而已。AI正在改变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街采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普遍对AI的理解更深刻一些。30岁的销售春晓表示,她本身不是做设计出身,但她在工作中要经常设计和发布一些广告,“以前要经常和一些做设计的沟通,现在我只要想好文案,用AI自动生成就好了,省心又省力。”
25岁的大勇表示,他是做行政工作的,平时要处理很多材料,也要写很多文件。“如果全部工作都是自己干,那么真的要很多时间,每天上班都要有充足的耐心才行,”大勇说,“AI可以让很多非常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我只需要录入相关数据,AI就能帮我把工作完成了,然后我要做的就是检查纰漏。”
16岁的高中生冬青表示,平时上课她和同学们也会借助AI来查询资料和解答问题,同时透露她和同学们已经在使用AI来进行视频的拍摄和剪辑了,“我们平时也会用手机制作一些短视频,有AI助力,我们能更高效地完成视频的制作。”
11岁的小学生可乐表示,他在妈妈的手机里下载了AI软件,他最喜欢的就是“照片变动画”功能,“看到一张帅气的动漫形象,我都能用AI把它动起来,甚至还能让它开口唱歌,我觉得非常好玩。”
在街采中,新快报记者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AI正在成为年轻人的常用品,上年纪的人却往往认为AI还是未来科技。
广州市儿童公园无人机送餐。
●大学开设人工智能
现在,AI正成为热门专业
华南理工大学的大三学生阿博学的就是AI专业。阿博表示AI让他的学习变得更加高效,他说:“平时的一些调研,我们一般都会先用AI进行搜索,这比以前基于传统文博学术的搜索方式快很多,也可以带给我们更多思考。”
据统计,截至2024年3月,全国共有532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的本科专业。在广东,有超过30所高校有人工智能专业。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的许言午教授透露,因为报名人数多,学院的录取率仅为1/39。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人工智能也是最受欢迎的学科,人工智能学域的刘李教授透露,尽管在大一大二不分专业,但有大量学生想在大三选择人工智能方向。
通过采访和查询,新快报记者得知国内人工智能的本科专业课基本为两大类——高等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刘李说:“人工智能领域中要运用大量的数学知识,比如学习概率论、线性代数、高等数学;计算机科学方面,信息论、编程语言等课程。”
由于人工智能还是个新兴专业,本科生往往无法接触到最前沿的AI技术,因此AI专业的本科生在大学毕业后往往会选择研读硕士甚至博士。许言午说:“今年夏天,我们学院的第一批人工智能专业本科生才毕业,一共150人左右,但有一半会去国外继续深造,还会有35%的学生国内保研,本科毕业就去工作的,预计不到10%。”
今年夏天,华东理工大学也将有第一批人工智能专业的本科生毕业。据应届生小宝透露,他们这批毕业生一共50人左右,在选择直接就业的同学中,有进入华为、小米、腾讯等大厂的,有去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的,但也有一半同学选择读研。小宝说:“现在很多科技公司都在致力于AI的研发,我们算是专业对口。”
据第三方机构“麦可思”发布的《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目前AI专业的科班生仍然比较缺乏,2021~2023届本科毕业生从事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的构成里,AI专业的科班生不到1/3,而来自传统计算机专业的有41.1%,来自电子信息类的有12.1%。
无人机配送高考录取通知书。
●AI与通识教育相融
但通识教育不能只教授AI
随着AI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许言午透露,国际校区采用纯英文授课,但由于专业性太强,学生预习不足时的理解并不是很好。
“在F3公共教学楼智慧教室,新学期悄悄上线了一位‘神秘助教’——依托专业AI大模型打造的实时双语字幕系统,让全英教学秒变‘同声传译’。无论是教授口中的复杂公式,还是文献里的生僻词汇,AI都能精准捕捉、即时翻译,课堂笔记从此告别‘火星文’。”许言午表示,AI已经把高校教育中的语言壁垒打破了。
如今,国内的各大高校都接入了DeepSeek,大模型正在成为高校的常用教学设备。最近两年,一些大学老师在上课时都会提前给学生布置问题,让学生先去大模型上查询,正式上课时再根据大模型给出的答案,师生之间对问题进行探讨。
对于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刘李觉得能够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思考。“这种反转课堂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为有大模型的借力,学习不再是死记硬背,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挑战’老师,也可以‘挑战’大模型,如果学生能够问出大模型和老师都回答不出的问题,那么就可以说学生是真的在动脑筋了。”刘李说。
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卢彩晨认为,这种更有互动性的教学方式比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效果更好,因为学生的参与度更高,所以上课时会更积极。卢彩晨说:“大模型可以提供答案,但是大模型的数据中未必都具备我独有的知识,当大模型给出的答案不够合理,我就可以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和学生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了。”
那么,AI教学是否应该从高校下沉到通识教育体系呢?卢彩晨说:“202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发布过一个文件,主张13岁以下的孩子不应该接触AI,但我觉得AI与通识教育并不冲突,小学生也可以通过AI认识社会与科学,只要运用得当,AI能拉近孩子与世界的距离。”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科协委员徐强赞同让AI进入通识教育。徐强说:“可以把AI像语数英一样纳入基础学科,让学生们从小就接触,难度也要由浅入深,在保证孩子具备基本运算、背诵能力的同时,学会使用AI的能力。”
徐强并不太担心AI会彻底颠覆通识教育,而是认为教育界必须顺应时代发展适应新工具,“通识教育仍需要保留传统学科的基础解题及核心训练,AI不是用来替代教学的,而是提供更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们的教育体系更有竞争力。”
许言午用他研发的AI眼底筛查设备给学生做检查。
●AI的特点是端对端
理想状态下,想到即做到
和传统的计算机科学相比,AI的最大区别在于哪里呢?对于这个问题,刘李说:“AI模型的特点就是‘端到端’,不需要一个中间过程,所以数据的精确性很重要,算法和算力也很重要,在这个基础上,只要有想法,AI就可以帮你做出来了。”
所谓“端到端”,就是只要你懂基本原理,AI就能帮你完成工作。比如只要有食材佐料,炒菜机器人就能烹饪出美味佳肴;只要会旋律哼唱,编曲APP就能演奏出原创音乐;只要有设计方案,绘图工具就能生成三维效果图……“想到即做到”是AI最理想的境界,能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
事实上,过去几十年,人类在数学方面便一直享受着这种“端到端”的便利。简单一点如买东西,商家往往会拿出计算器报价,打个七五折多少钱,很少有老板用笔算、心算;复杂一点如开根号,除了数学爱好者之外,如今还会“徒手开平方”的人肯定不多,大家都是按计算器求结果。
在人工智能领域,刘李的主攻方向是“语音视觉多模态交互”。什么意思呢?刘李表示,这是一项能把声音变成视频,也能给视频配音的新技术,现在文本生成视频的技术也正在蓬勃发展,但视频生成后没有声音,而“语音视觉多模态交互”技术可填补这块空白,给视频配上合理的声音效果,“比方说有一个视频,但没背景声音,我们就能自动生成它的背景声音,把所有的音效都能自动配上去,甚至是音乐和对白;反之亦可,一段录音,我们可以根据录音内容匹配上相应的画面。”
目前,“语音视觉多模态交互”技术还处于发展期,只能应用于一些短视频领域,但在刘李看来,当这项技术完全成熟时,大电影的制作门槛就降低了,甚至人人都能制作动画长片。“只要你有好的主意,然后用文本去生成视频以及相匹配的音频,那么视效、音效就都出来了,用大模型就真的可以去制作大电影。”刘李说。
在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里,专门有一个实验室是用于动作捕捉的,数百部相机360°环绕拍摄。人站在里面,做任何动作的细节都能被记录下来。许言午表示,这项技术可以1比1复刻“数字人”,也能应用于电影、游戏等领域,降低制作门槛。“现在,一部好的电影,比如《哪吒2》要制作四五年,以后电影的制作周期将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大大缩短,但能否拍出好电影,关键还是在于想法,编剧创作水平才是电影优劣的关键。”
一套动作捕捉设备中要配备100多部相机。
●法律规范必须明确
智能社会,人要比AI更懂
显然,现在还没到人人都能制作大电影的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AI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刘李透露,她在2015年读研刚接触AI的时候,还没有现在这样的大模型,而是一些专业领域的小模型。“从现实层面来说,当初学的东西确实跟不上时代,但我觉得正因为有了那些思路,我们现在才能更好地在现在的东西上去做创新。”
那么该如何界定AI与非AI呢?刘李表示,AI与非AI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否解释,“只要数据好,算力够,AI模型得到的结果通常会比非AI更好,但它无法给出过程解释,没人知道在中间的运算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而非AI的模型虽然结果差一点,但它哪怕给出了错误的结果,也可以给出相应的解释。”刘李说。
在AI时代,数据的纯洁与正确非常关键。许言午以开车为例,“为什么导航能够给你推荐最合理的路线,因为它有足够多的用户数据,所以它就能通过大数据分析,避开拥堵、避开收费路段、避开红绿灯。如果AI使用的是被污染的数据,那么其生成的结果必然无法精确,甚至是会出现错误。”
正因于此,许言午一直强调,真正能驾驭人工智能的,必须要比AI更“懂”才行,只有这样才能鉴别出AI的结果是否正确。“现在,学生交作业都习惯用大模型帮忙,但你不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你得知道它的能力边界在哪里,尤其是在高等教育界,如果上了几年大学,光学会了用DeepSeek和ChatGPT写作业,那么没多大意义。”
在许言午看来,AI的确可以让很多行业的门槛降低,但能够掌控AI的人就绝不只是会用,而是得明白AI的工作原理,所以行业领导者的门槛反而更高了。
许言午认为,AI的门槛也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而提升的。“100年前,在人类还在依靠笔算时,电子计算器就可以看作一种AI了,但现在我们会觉得电子计算器很普通,够不上智能。”以当今的科技水平来看,许言午觉得现在的AI还只能算是“入门级AI”,距离“通用人工智能”依旧存在不小的距离。
那么什么时候才算是智能社会的到来呢?许言午表示,当AI已经是基础教育的必备内容、人机协作也成为工作主流、法律伦理框架完善的时候,人类才算是真正进入人工智能的时代。“如果在法律上没有认可,那么AI就是个黑户,应该在法律框架的保护下让AI得到合法的应用,AI也才能真正融入各行各业。”
在刘李教授看来,AI与非AI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否解释。
●新快评
AI时代,我们要勇敢迎接Ta
■王敌
“凡是在我出生前就创造出的东西都是理所当然的,是世界原有秩序的一部分;凡是在我15~35岁之间创造出的东西都是要改变世界的,是革命性产物;凡是在我35岁之后才创造出的东西都是反人类的,违反自然规律注定要遭天谴。”
这“三个凡是”是英国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已故)在40多年前提出的“科技三定律”。严格来说,这绝非科学定律,而是亚当斯借科幻小说对世俗的批判。
如今,AI正从方方面面进入人类生活。德国工业4.0工厂在引入协作机器人后,工程师的创意产出反而提升200%;日本养老院使用情感陪伴机器人后,老人抑郁率大幅下降。然而,人类在享受AI带来的便利时,也不禁担心自己的未来:当重复性的工作彻底无需人力,我们能产出更有创造力的价值吗?
不过,人类的发展史就是生产力解放的历史,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是生产力飞跃的里程碑。从石器时代的石锛、石斧,到冶金时代的铜剑、铁犁,再到机械时代的蒸汽机和内燃机,然后到电气时代的电灯和电脑,每一步都镌刻着人类智慧的光辉,每一步都深深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每一步都有大量的重复性工作被取代。从这个角度来说,AI也只是我们要进入的下一个时代而已。
当AI来敲门,尽管有很多未知在门外,但当AI来敲门,就请勇敢开门迎接吧。因为无论你欢不欢迎AI,Ta都已经来了。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用VR设备体验山体滑坡。
■统筹:新快报记者 王敌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敌 陈慕媛
■摄影:新快报记者 观显锋 王敌
本文链接:当AI来敲门,你准备好了吗?http://www.llsum.com/show-1-40579-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