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活量显著下滑、交易规模缩水、 不良贷款率攀升、资产质量风险加剧……
曾经一路高歌猛进的信用卡业务,如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随着上市银行2024年度业绩报告密集披露,多家银行数据显示,信用卡流通户数、卡量及App月活量显著下滑,交易规模普遍缩水的同时,不良贷款率攀升,资产质量风险加剧。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量价齐跌”与“撤并潮”无不凸显当前信用卡业务行业面临深度调整。
业内分析认为,尽管面临增长趋缓、市场需求饱和,随着2025年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巩固及消费市场回暖,银行信用卡业务将加速迈向精细化运营,在风险管控、场景创新与管理变革中寻求新突破,行业格局或迎深度重构。
■廖木兴/图
数据
发卡量交易额双双下滑
交行信用卡业务降幅明显
根据已经公开披露的上市银行年报数据,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普遍收缩,发卡量、交易额显著下降,不良贷款率同步攀升。
国有大行方面,截至2024年末,工商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同比减少1.96%至1.50亿张,较去年同期下降300万张,消费交易额同比减少4.9%至2.13万亿元;建设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较上年末减少300万张至1.29亿张,总消费交易额同比下滑4.4%至2.8万亿元;交通银行信用卡在册卡量由2023年的7132.42万张下降至6300.94万张,减少了831.48万张,累计消费额从28116.39亿元下降到24513.35亿元,减少了3603亿元;邮储银行的新增发卡量较去年下降了240万张的同时,信用卡消费金额也减少了1475亿元。
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业务同样承压明显。招商银行信用卡流通卡量与流通户数分别为9685.9万张和6944.09万户,较2023年末分别减少25.91万张和29.95万户,全年信用卡消费交易额同比下降3.62%至4.42万亿元。平安银行信用卡流通户数同比减少12.92%至4692.61万户,全年消费金额同比下滑16.57%至2.32万亿元。
业内普遍认为,信用卡业务已从“跑马圈地”进入存量竞争阶段,过去多年的高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增速放缓是一个自然的周期性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信用卡业务放缓的同时,资产质量也进一步承压。截至2024年末,建设银行信用卡不良率升至2.22%,较上年末上升0.56个百分点。截至2024年末,交通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规模同比增加32.05亿元,信用卡不良贷款率同比上升0.42个百分点。尽管招商银行信用卡的不良率与上年持平,但新生成不良贷款393.75亿元,同比增加6.65亿元。
与年报数据相对应的是,央行近期发布的《202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24年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的在用发卡数量为7.27亿张,较2023年末减少了约4000万张,下降幅度达5.14%。值得注意的是,自2022年第四季度信用卡发卡量达到8.07亿张以来,信用卡发卡量已连续九个季度呈现下降趋势,累计减少了8000万张。
资深信用卡专家董峥表示,2024年至今,银行大范围清理信用卡“睡眠卡”,再叠加市场需求饱和背景下的新增发卡量缩减的因素,导致银行信用卡存量规模呈现明显下降。虽然累计发卡量指标已经不能体现信用卡规模的真实状况,但却反映出信用卡靠增量发展模式的终结,毕竟大量的睡眠卡不能为发卡银行带来交易额、贷款余额的提升,进而实现业务收入的增长,而对睡眠卡的清理正是向存量经营转型中的必经过程。
董峥分析认为,信用卡交易金额下降,主要原因还是受到整体经济环境调整的影响,大众消费趋于保守和谨慎。《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24》显示,2023年信用卡交易总额为39.8万亿元,同比下降5.6%,并且连续两年交易额与卡量同步下滑,正是对这一结论的佐证。因此,信用卡业务交易额的下降是全行业需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
上海冠苕信息咨询中心创始人周毅钦表示,多重因素导致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呈现持续缩减态势。一是竞争非常激烈,信用卡面临互联网消费贷的分流挑战;二是信用卡自身业务模式较为单一,产品创新不足,缺乏差异化的竞争力;三是银行自身也有一定的业务收缩。传统信用卡风控依赖央行征信等静态数据,风险识别相对滞后。近年来贷后管理压力增大,资产质量下滑,因此也不得不收缩业务规模。
影响
权益缩水停发联名卡
信用卡运营维护“节衣缩食”
降低信用卡积分兑换比例、减少优惠活动,取消高端卡专属权益……在信用卡行业整体持续收缩的大背景下,诸多受人追捧的信用卡持卡人专享权益,也随着行业扩张浪潮的结束而加速“缩水”。
“现在想要享受贵宾厅服务,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有网友在线上平台吐槽,以前有各种卡,可以随时去机场贵宾厅休息,享受一下服务,但是现在必须提前预约,而且还不一定能抢得到名额,更不用说机场接送机服务以及其他的服务,“对‘羊毛党’来说真的不太友好。”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浦发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光大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建设银行、广发银行等多家银行对信用卡权益进行或计划调整,调整内容几乎涉及各类用卡场景,包括高端信用卡用户的交通、餐饮、医疗等多方优惠,采取的措施包括限制使用次数、提高兑换门槛、取消服务品种等。
“这完全不考虑用户感受啊!”广州白领刘先生告诉新快报记者,自3月1日起,他一直用开的某行和航司的联名卡权益大幅缩水,原本线上线下都能刷卡积分换里程,现在不仅减少了线下刷卡能积分的商户类别,还设置了线上积分上限并缩减了积分换里程,“现在线上刷卡每个月最多只能换取1000里程,这个设定把我们原本能刷出来的积分里程直接砍掉了八成,也意味着每月线上消费超过一定额度后只能去线下刷卡了,成本直接飙升。”
“从行业角度来说,如果银行不对积分权益做适当调整,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可能无法很好地维持运作。”某国有行信用卡人士告诉记者,信用卡的运营成本包括销售成本、权益成本、制卡成本等,向权益成本“开刀”也相当于银行在用户运营维护方面节省了资金。
在信用卡权益调整的同时,曾经是银行揽客“神器”的联名卡也在悄然退场。此前,联名信用卡的持卡人不仅可以享受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还可以在电商平台和网站、美食、汽车、加油、航空等领域消费时享受普通信用卡没有的优惠,包括双倍积分、专项折扣、免年费、返刷卡金等福利。
2025年以来,不少银行密集宣布停发部分联名信用卡产品。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7家国有大行或股份制银行宣布停发旗下至少22款联名信用卡产品。其中,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从2025年5月12日(含)起停止发行浦发腾讯联名信用卡、浦发网易云音乐联名信用卡、浦发高德联名信用卡等14种。交通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等多家银行也接连停发旗下多款联名卡的卡面。
有银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因为能在短期内迅速实现规模增长,联名卡一度成为信用卡业务里的“宠儿”,但这种模式也存在弊端,长期来看因权益兑现困难、年费过高、后续配套服务难跟进等问题,导致“三分钟热度”用户无可避免地增多,闲置卡、睡眠卡也有一部分由此而来。
在削减权益、停发联名卡举措的背后,实则是商业银行基于投入产出比所进行的务实考量。这些做法虽不可避免地会对用户的用卡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招致用户投诉乃至引发法律纠纷,但从宏观层面审视,它们契合了银行持续经营的商业逻辑。不过,降低成本、控制支出并非信用卡业务调整的最终目标。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如何更有效地顺应新的发展环境,已然成为信用卡业务变革的核心要义。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认为,信用卡市场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发卡量增速下滑、获客成本升高成为普遍现象,信用卡业务的盈利空间受到挤压。裁撤分支机构、调整权益规则成为必然选择。未来,信用卡在权益设计上更加注重客户的刚性需求和实际使用体验,增加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权益,如加油优惠、超市购物折扣等;提高权益的使用门槛和兑换规则的透明度,避免权益的滥用和浪费。
抉择
“撤并潮”迭起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选择
值得关注的是,商业银行在加快业务层面的战略调整的同时,也不断强化组织架构重整,实现管理模式的变革。今年以来已有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等十余家银行信用卡分中心终止营业,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商业银行在信用卡经营模式上的战略选择。
在国有银行中信用卡业务较为突出的交通银行,其太平洋信用卡中心旗下已有多家分中心关闭,2025年,南昌分中心、深圳分中心、兰州分中心、贵阳分中心、福州分中心、天津分中心先后终止营业,2024年则有柳州分中心、桂林分中心终止营业。
更早启动改革的工商银行,2022年就已撤并了工行牡丹卡中心(业务不限于信用卡,而是包括所有银行卡)深圳分中心、南京分中心。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广州分中心、天津分中心、青岛分中心在2023年、2024年相继终止营业。
专家分析指出,分中心撤并与信用卡业务转型需求直接相关,随着信用卡发卡量下滑、交易额减少,银行针对性开展精简是其中的必然趋势,当前调整是战术性收缩而非战略性撤退,本质是资源投入区域结构和方式的优化,并推动银行的整体零售转型。在行业转型的背景下,银行通过业务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将有助于提升服务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从而让作为消费媒介的信用卡在扩内需、促消费的大趋势下做出更多贡献。
随着分中心陆续关闭,信用卡业务管理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交通银行等银行机构将原有分中心业务转由当地分行统筹管理,推动持牌专营向属地分行经营转型。以广发银行为例,牡丹江分中心终止营业后,属地信用卡业务将由牡丹江分行主导开展,实现与零售金融、财富管理等业务板块的资源协同。这种变革一方面通过分行网点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产品和综合服务;另一方面,属地化经营使银行能够更全面地掌握客户信息,有助于打破信息、数据等管理壁垒,为信用卡经营提供更多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优化结构之外,银行正加快出清不良资产以优化个贷业务。在银登中心,多个信用卡透支项目、个人消费贷项目挂牌转让。银登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个人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的未偿本息规模合计2861.9亿元,挂牌项目数为1041单,较2021年的185.6亿元挂牌规模、189单的挂牌项目数量,大幅增长10倍以上。今年以来,已有包括交通银行、平安银行、建设银行在内的20余家银行在银登中心平台转让个人不良贷款,挂牌信息总数近200条,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态势明显。
展望
借助场景化经营
为用户打造更加便捷好用的服务
当前,信用卡业务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型阵痛期。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24年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27亿张,同比下降5.14%,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0.52张。
董峥认为,信用卡市场日渐饱和,靠规模扩张的经营方式已经走到尽头,数字化促使信用卡在技术层面的更新换代,存量经营则是信用卡精细化运营的重要体现。面对寒冬,行业在深刻反思二十年来粗放式经营带来的教训的同时,应将信用卡权益与用户的刚需消费相结合,最大程度抓住消费者的消费场景,以提升用卡活跃度,这也是转型过程中的核心所在。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认为,信用卡行业发展从过去“跑马圈地”的高速发展阶段进入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规模增长减缓是必然趋势,也意味着信用卡的增长遭遇瓶颈,竞争比以往更加激烈。在此背景下,要做好信用卡业务,一方面需要洞察用户需求,通过功能的完善等手段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需要充分融入零售生态,借助场景化经营,为用户打造更加便捷好用的信用卡服务。
在2024年年报中,多家银行提到了场景化建设的重要性。建设银行强调,该行信用卡贷款业务把握国家“以旧换新”与“促进消费高质量发展”等政策契机,联合热门行业头部商户,承接补贴、消费券发放等政策措施,服务百姓日常消费及分期需求。由此,2024年,建设银行以10658.83亿元、增长6.89%,成为首家信用卡贷款余额突破万亿元门槛的发卡银行。招商银行也在年报中提到,持续推进高质量获客策略,不断完善信用卡产品体系和用卡体验;加强资产组织能力,推动分期资产业务发展,强化账单分期、消费分期等精细化运营能力;同时,通过模式创新助力业务提质增效,依托AI技术赋能员工,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和客户体验,该行信用卡以9477.09亿元、增长1.27%保持贷款余额规模的次席。农业银行同样通过落实“扩内需、促消费”的国家战略,紧抓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积极支持汽车、家装、家电等大宗消费,以及养老、教育、旅游等热点领域,加大消费信贷投放力度等,使信用卡贷款余额规模在2024年末达到了8588.11亿元。
尽管短期内信用卡市场难复往日辉煌,但作为银行零售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信用卡的战略地位依然稳固,商业银行对信用卡业务的重视程度并未减弱,其作为连接消费场景、积累用户数据的核心载体的战略地位尚未被动摇。唯有从“信贷工具”转向“用户价值深耕”,给客户带来更高效、更安全的支付与金融服务体验,方有迎来“又一春”的可能。
采写:新快报记者 范昊怡
本文链接:信用卡不香了!“圈地”时代已过 行业格局迈向深度重构http://www.llsum.com/show-1-39755-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陈丽君、桂海潮等入围五四奖章公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