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晓慧 深圳报道
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深圳罗湖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魏东正在揭阳一家医院做体重管理相关的讲座。
随着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体重管理”出圈,魏东发现自己朋友圈里很多医院都开始着手开设相关业务。
体重管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减肥”,并不是一个新词,它伴随着不少人的日常生活。
2024年,“网红”控糖、减肥药物司美格鲁肽全球销售额达到292.96亿美元,仅比当年销冠“K药”低了不到2亿美元。据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消息,国内正在进行超过20个减重及肥胖症治疗的临床试验,其中多个已进入Ⅲ期临床阶段。
这映射出其背后体重管理的急迫性和“减肥”市场的庞大。
不过,新的一波“体重管理”热还有一个特点,它源于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新闻发布会上花了7分钟专门谈体重管理,这意味着肥胖以及肥胖导致的慢性病已经成为国家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企业督催员工管理身材
在深圳龙岗工作的王晴(化名)和同事们有一个运动小分队,每月打卡十次,每次运动40分钟或者走15000步,每打卡一次会从每个人初始上交的钱中退回一定的金额,最后多出来的钱用于奖励第一二名和团建。
“当时是一个同事组织起来的这个健康群,因为大家工作强度比较高,身体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一些问题。”王晴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和同事们组建运动小队主要是为了互相督促运动起来。
就在本月,中信集团宣布启动职工体重管理活动,并打造了号称央企第一个体重管理专业平台,可以为职工生成健康档案,并匹配对应体重管理策略,还能记录饮食摄入、运动消耗等,动态跟踪热量轨迹图。
深圳一家科技公司此前还设置过专门的减重基金,体重超标的员工在规定时间内每减重1kg都可以得到现金奖励。据其员工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享,有成功减重的员工单次拿到了万元以上的现金奖励。
事实上,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公司统筹,都可以看出,体重管理和健康管理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也由此带热了健康管理的市场。
比如智能健身器械,在深圳,逛公园除了能散步、跑步和跳操,运动可以很智能。深圳的不少公园里,都藏着一个微缩版健身房,有各种在健身房里才能见到的器械。
(南山室外智能健身房;图源/创新南山)
其供应商好家庭健康科技的数据显示,深圳南山现在已经43套室外智能健身房,累计吸引了156万用户参与使用,其中深圳人才公园室外智能健身房自今年1月投入使用以来,已经吸引了1.2万市民参与运动,累计使用近8万次;海岸城街心公园的社区微型室外智能健身房,在一个月积累了4.5万人次的使用记录。
医院体重管理门诊的接诊量也快速上升,多位受访医生都明显感受到近两年前来看诊的患者数量在增加。
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儿童青少年慢性病防控科熊静帆主任基于家校协同设计开展学生的健康管理工作,接触过不少体重超标的儿童,也参与过很多家校协同开展学生健康管理的工作。工作之余,熊静帆在不少社区做过讲座,也设计制作了很多家庭健康管理工具包。
“经过这么多年的工作,我们发现现在很多家长的科学育儿知识和技能还是很欠缺的。”熊静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她和同事们深深感到,在健康管理上,未成年人的主动权比较少,提升家长健康康养的水平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改善健康状况。
警惕体重焦虑带来的“盲目瘦身”
体重管理的背后有一个大市场,减肥药、体重秤、健身器材、运动穿戴电子产品、健身房等等。
“体重管理”的热潮涌动,市场立刻受到影响。京东健康旗下零售平台“京东买药”的数据显示,进入3月以来,减肥类药品搜索量环比提升80%,成交额环比增长30%;有益于体重管理的营养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50%;其中,在减肥药品中,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奥利司他等药品销量增长最为明显。
不过,虽然市场热起来了,但是体重管理却是个“慢活”,盲目追求快速瘦身反而会给身体健康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前段时间我接到消化内科的电话,一个病人自己使用了司美格鲁肽,控制不好剂量,导致反复呕吐。”听到记者询问减肥药是否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才能服用时,向薇即刻表示,司美格鲁肽等很多减肥药物都是处方药,随意使用很容易对身体产生严重后果。
向薇是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内分泌科副顾问医生,主攻肥胖方向。2015年,港大深圳医院在内分泌内科设立了专门成人肥胖门诊,随着需求变化,现在每周的门诊挂号数量不断增加,由两位医生出诊。
今年50岁的张逸(化名)是记者遇到的一位符合上述所有条件的受访者,长期以来,他和家人习惯了重油重盐的饮食,也面临着高血压和高血脂的困扰。“如果医院开设体重管理门诊,我和身边不少朋友应该都会去看,为了老年生活更幸福。”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医院给出的减重方案会让他更放心。
对于不少医院来说,开设体重管理门诊是水到渠成的一个动作。多位受访医生都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开设专门的肥胖门诊以前,在临床上已经看到很多慢性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还有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等都和肥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肥胖本身就是一个慢性病,同时也是很多其他慢性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向薇介绍,肥胖门诊的看诊时间一般会比较长,首先要通过各项指标明确患者目前处于肥胖的哪一个阶段,接下来要了解其肥胖成因,鉴别患者是原发性肥胖还是继发性肥胖,排查是否已经出现相关的慢性病,如果患者需要用药还要检查其相关指标是否适合用药等等,同时还要给患者科普饮食和运动应该如何调整。
卫健委肥胖症诊断指南(2024年版)显示,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为题,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
由此,了解体重,科学地进行体重管理,并正确地治疗相关疾病,正是体重管理的意义所在。
体重管理是终身课题
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儿童肥胖门诊,周佳莹副顾问医生接诊过最小不到3岁的肥胖患者;在罗湖中医院慢病体重管理营,魏东也见到过快70岁的病人。
体重管理是一个涉及全生命周期的课题,“体重管理年”也让体重管理行业成为风口。
市场看好“减肥”同样给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有多位受访医生都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对于重度肥胖的患者,药物辅助治疗是必要的选择,现在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可选择的药物都更多了,一些新的药物副作用也会小一些。
在卫健委肥胖症诊断指南(2024年版)中,肥胖症的病因共分为四大类: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因素、疾病和药物因素、环境和社会因素,其中生活方式因素下细分了饮食、身体活动、精神心理、睡眠习惯四类。
“BMI指数达到28以上、甚至达到40的重度肥胖儿童患者并不罕见”,周佳莹所在的儿童肥胖门诊一周接诊的患者数量在5-10例左右,她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接诊到的儿童患者有少数是病理性肥胖,大部分是由于生活习惯不良或者是心理原因导致的肥胖。
肥胖可能是一些疾病的原因,也可能是一些疾病的结果。但是,预防肥胖胜于治疗肥胖及其并发症,已经成为医学界的共识。
“最好要在未成年阶段控制好肥胖并减少并发症,不然等到青少年成年以后,也会遗患无穷。”周佳莹介绍,肥胖的未成年患者中出现脂肪肝的概率大概在80%以上,胰岛素抵抗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在几年内会有发展成为二型糖尿病的风险。
魏东亦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体重管理十分契合中医中“治未病”的理念,前期管理好体重,就会减少后期一系列慢性病的产生,同时也会帮助减轻肥胖引起的并发症。
谈及体重管理的方式,调整生活方式是受访医生提到最多的。
“管住嘴,迈开腿,这6个字后面要讲的话一天一夜都讲不完。”魏东介绍,罗湖中医院从2021年开始开设体重管理营以来,累计已经开展了69期,7天的训练营首先便要帮患者根据个体差异调整饮食结构,比如控制高碳水食物摄入。
周佳莹同样提到,对于因重度肥胖导致并发症住院的儿童患者,住院治病的过程也伴随着生活方式和习惯的调整,比如医生会对其和家长进行营养宣教、患者也会跟随物理治疗师进行运动治疗等。
不过,就像很多人深有体会的那样,减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或许会不断出现体重反弹的情况,但与健康息息相关的体重管理是我们始终要面临的课题。
本文链接:“体重管理”市场火起来了 深圳人正上演现实版“热辣滚烫”http://www.llsum.com/show-1-39004-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