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伟泽 香港报道
“新年伊始,我们和企业家来江门考察的时候感受到江门的蓬勃生机。以江门为代表的广东的9个湾区内地城市都在积极发展包括人工智能、新能源以及生物科技在内的新质生产力。我们能感受到广东锐意进取,把握先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力量。” 香港立法会议员、新质企业家联合会创始人兼秘书长尚海龙近日在专访中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尚海龙指出,广东省的高质量发展成效反映在GDP上。2024年广东省GDP迈上14万亿元新台阶,这是了不起的成就。这是广东把握全球分工大调整的机遇,积极引进来走出去以及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1月15日,在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预计广东GDP突破14万亿元,进出口总额突破9万亿元,双双创下新高。广东省有望率先成为全国首个GDP14万亿元的省份,经济总量两年内连跨13万亿、14万亿台阶,第36次蝉联全国第一。
尚海龙进一步表示,广东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以深圳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是整个广东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所有的科技前沿技术都能在广东找得到,所有的工业配套在广东都能找得到,广东是全国乃至全球最快能够将一个想法变成产品和服务的地区,这些都是广东的优势和竞争力所在。
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广东和香港的通力合作。尚海龙表示,希望广东与香港能够利用各自优势强强联合,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进一步的深化合作。一方面,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优势可以帮助广东省的产业来到香港上市,加快发展。另一方面,香港多所大学的科研成果世界领先,希望能够将香港的原研优势与广东省的产业链、创新链进行配套,推动两地学术界和产业界深度合作。
尚海龙进一步补充道,希望粤港两地政府积极搭建学术界和产业界合作的平台,将产业界创新链的需求总结,对接香港高校的课题,双向奔赴,才能够产生一批有价值,能尽快落地的成果。而在深化合作的过程中,希望能在成果分配机制上,将香港创科所产生的市场成果反哺到香港的科研体系中,帮助香港财政可持续地自主研发。
广东高科技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21世纪》:前段时间你带领香港新质企业家考察团去大湾区的内地城市江门访问,有什么样的感触可以分享一下吗?
尚海龙:新年伊始,我组织香港新质企业家联合会的30多位知名企业家一起去了江门市做投资环境考察。经过这一次考察,我们能够感受到,以江门为代表的广东9个湾区内地城市,都在积极发展包括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科技在内的新质生产力。这使我们感受到广东锐意进取、把握先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力量。
同时,也有不少企业家感受到了江门未来的发展机遇,正在密切地和江门的双碳、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质生产力做进一步的协调、结合和发展。
《21世纪》:你如何评价广东省的高质量发展成效?广东省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上有什么新的亮点?
尚海龙:广东的高质量发展成效要用GDP来表达。我关注到广东的全省GDP突破了14万亿大关,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在过去40多年时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广东省积极把握住了全球分工大调整的机遇,积极地引进来、走出去,推进广东高质量发展,连续几十年成为全国的经济领头羊。我认为这是广东最硬核的一个经济数据。
我们能够感受到广东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以深圳为代表的新兴高科技发展是整个广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缩影。以我本人在深圳南山区长期担任政协常委的观察来看,所有的前沿科技在广东都能找得到,所有的工业配套在广东都能找得到,广东是全国乃至全球最快能够将想法变成产品和服务的地区,这些都是广东的优势和竞争力所在。
我们期待广东的所长能和香港的所长强强联合,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可以助力广东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港交所优化革新了18A、18C上市规则以及已上市公司再次来香港上市等优惠条件之后,我相信广东企业能够积极利用好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加快发展。
此外,香港多所大学的科研成果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领先和标杆作用,如何将香港的原研优势与广东的产业链、创新链配套充足的优势结合起来发展,这是接下来香港融入湾区、粤港之间进一步深度合作所要努力的方向。
科研成果反哺香港
《21世纪》:香港高校的原研能力怎么样才能赋能广东省的企业?
尚海龙:香港的原始研发能力在全球范围内是首屈一指的,我们希望将香港原研的成果尽快与广东省的创新链相结合,这就需要粤港两地,无论是政府还是工商业界都做出积极的努力,要相向而行。
粤港两地政府应当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全面梳理并汇总创新链中的发展需求,进而激发香港高校提出相应的研究课题。通过粤港双方的紧密协作与互动,能够有效催生出一系列既具价值又能迅速转化为实际应用的研究成果。
其次,我们也希望企业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企业要意识到香港高校的研发能力对于企业升级转型或提升品质的重要价值,能够积极进行前置化的布局,和香港高校的实验室、教授对接,再通过香港的创新资助计划、校企合作计划,积极参与到创新环节当中。
第三,香港和广东多年以来有很多成功的合作,现在要深化这些合作,需要谈到成果分配机制。因为成果分配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我们需要考虑,科研成果转化后,如何能将经济效益反哺香港。
过去大家认为以大疆无人机等为代表的香港创新科研成果是在香港孵化出来的,但是最大化的成果转化或者产生经济效益是在内地进行的。因为内地的确是一个单一大市场。香港有原研的科技力量能够进行产品化商品化,就应该去做好两方面的结合。但过去我们很少反向地思考,即取得了市场成果或成绩之后,怎样才能反哺香港的科研体系,让香港的财政能够持续资助大学的研发。
香港原研成果与广东省创新链结合
《21世纪》:你觉得香港在哪些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会有一些优势?广东省和香港应该如何在创新领域协同发展?
尚海龙:经过我们对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的观察,香港的若干所知名大学在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机器人、新材料等领域都有一些世界级的成果和IP,所以我们相信通过加大对这些方面的挖掘,那么包括生物科技在内的力量,能够有效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主要观察到两点,一个是国际领先的顶会论文,或者是国际领先的学术期刊的内容发表方面,在这以上几个领域香港高校是有相当大的优势的。另外一点就是看香港孵化的科创企业所选择的领域,这些公司在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是有所斩获的,这些都符合未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希望广东的优秀创新链与香港原研成果扎实结合,然后迅速孵化,抢占现在的国际市场制高点,利用好这些成果造福我们的社会。
《21世纪》:科技创新需要资本的支持和试错,香港应该将广东省的这些科技初创项目对接到国际上的这些风投基金,发挥好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
尚海龙:务实地讲,过去香港金融中心的优势主要是在IPO市场,特别是以香港联合交易所为核心的生态圈,这个生态圈主要是服务于一些规模比较大,并计划后期上市的企业。
现在香港意识到问题所在,积极推进在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环节里的资本助力,比如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成立。这些资源将作为引导,推进社会对创科、初创企业的支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希望广东省的优质投资机构,包括深创投、深投控等,能与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及新成立的创科的母基金尽早协同,并在广东香港两地去寻找优秀的标杆企业,在早期能够积极通过资本助力支持企业孵化和加速。我相信还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去做,也有很大的机遇摆在我们面前。所以我建议两边的投资部门,无论是政府出钱的引导性投资部门,还是VC PE等民间资本,都可以积极对接,然后共同发展项目。
因为项目是很多的,而且是分散在不同的创新机构,包括了大学科研院所,甚至一些创科达人,因此我们要积极举办一些比赛和成果展示交流的活动,为路演创造条件。因为如果基金找不到好的标的,很大程度上也很难找到好的投资人,在这种状态下就需要两地政府及工商业机构积极搭台,我相信这些方面都能够产生成果。
实习生张羲彤 李美偲 对本文亦有贡献
视频制作:孙迟悦
本文链接:香港立法会议员尚海龙:望粤港积极搭建学术界与产业界合作的平台http://www.llsum.com/show-1-34645-0.html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