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陈梦璇 南沙报道
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点题“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发展重点承载区,以及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1月2日,广州南沙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大会作为新年第一会,发布《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政策意见》(简称《创新驱动27条》)以及《广州市南沙区关于推动企业规模效益双倍增政策措施》(简称“双倍增”政策),在科技端和产业端共同发力,并与广东省科技厅、省基金委发布了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南沙联合基金。这也是广东省首支省区联动基金,每年将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支持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南沙的原始创新能力。
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刘炜表示,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动南沙发展的动能转换,敢于变革,敢于下本钱,推动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为主,向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双轮驱动转型,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为南沙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2025年是《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第一阶段发展目标实现之年。《南沙方案》提出,要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明确到2025年,南沙粤港澳联合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产业合作不断深化,区域创新和产业转化体系初步构建。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从会上观察到,在此次南沙下“本钱”推出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互补双强的一揽子政策中,传递出明确的“做优做强存量”的信息,让科学家和企业家共同站“C位”,为“初步构建区域创新和产业转化体系”这一阶段目标,提出了具体的发力方向。
鼓励科学家:在南沙孵化更多企业和成果
《创新驱动27条》通过一个引领性政策意见以及5个支撑性的专项政策,旨在推动创新理念、创新布局、创新管理、创新组织的转变,助力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在南沙转移转化。
具体而言,就是所有的创新都要围绕产业的发展需求,围绕企业的需求去开展。
“科研产业化是著名的难题,需要政产学研金多方面的密切合作。”广州软件应用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广州软件院”)理事长袁峰打了个比方,传统的科研院所每年都会申请不同的科研课题作为经费来源,因而每年都有新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可以理解为要打不同的井,但是对于产业化来说,我们的感受就是一定要把一口井打深打透。”
以广州软件院智慧灯杆的成功实践为例。2011年原南沙科工信局出题,为广州软件院协调了逸晖路作为试点进行智慧路灯研究,2012年该试点项目在巴塞罗那国际展亮相后,2015年全国第一根智慧灯杆在南沙万达旁的市民广场立起。
“目前我们还在持续做深智慧路灯这口‘井’,比方说现在城市里面的路灯运维成本很高,广州有20万盏灯,每年的运维费是一亿多元。在财政越来越紧张的当下,我们正在研究的课题之一就是如何用AI技术去精准运维灯杆,降低成本。”袁峰表示。
广州软件应用技术研究院以高质量的科研支持高质量的产业发展,走出了从院所到企业到市场的一条完整的转化路径,目前在南沙形成了“1个研究所+6个孵化企业”的“1+6”中科系团队,团队孵化的企业中科凯泽在今年的大湾区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上周也被评为广州市种子独角兽企业。
像广州软件院这样的新型研发机构,南沙聚集了22个,其中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4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4家,分别占全市的1/3、1/5。近年来,南沙加快建设南沙科学城、大湾区科学论坛、冷泉生态系统等重大载体和设施,目前已累计建成各类创新平台370个。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全社会R&D经费123亿元,R&D强度已达到5.46%、居全市第二。虽然南沙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原始创新能力,但在有效链接前端研发和后端应用方面,刘炜提到,仍需在概念验证、中试验证等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环节上下功夫。而要融合科技、经济“两张皮”,就要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去立项、研发。
“我们要推动区内研究院以技术推广应用,促进企业孵化、成果转化,高新技术成果的中试熟化、概念认证为核心,重点通过市场化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实现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为南沙培育孵化更多的上市企业、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刘炜在会上表示。
除了区内已有的源头创新资源,刘炜还表示,南沙还要用足用好周边一小时车程范围内的125所高校院所、超过200万在校大学生、189家在穗的科研机构等科教、科技创新资源。
“我们大力支持广州、大湾区和海内外的大学院所、实验室、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将增量研发平台设在南沙,引导多方力量共建共享创新平台。”刘炜表示,接下来南沙要“近水楼台先得月”,和广州各类大院大所、高等院校、研发机构、研发型企业合作,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把创新资源集聚到南沙、到产业和企业发展中去。
服务企业家:试点培育企业规模效益倍增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了解到,2017年东莞就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倍增计划”,到2024年1月已累计推动210家企业实现了倍增,倍增企业工业增加值在规上占比从18.8%提升到27.5%,成为东莞工业发展的稳定器。东莞松山湖高新区也在2022年9月发布了推动优质企业规模效益“双倍增”政策,通过系列政策措施推动试点企业在两年内,即到2025年实现规模效益双倍增。
在当前的发展环境下,南沙也迫切需要类似的政策,从产业的角度大力支持各类企业发展。目前南沙的“双倍增”政策仍在征求意见阶段,预计2025年一季度印发实施,现有的“五点十六条”内容中,核心政策为支持试点培育企业规模倍增。比起拓展增量,“双倍增”的实施重点更偏重于深挖存量。
其中,激励梯度培育企业完成相应的规模倍增目标,将对不同规模和研发实力的企业根据其增长情况给予最高300万元奖励;支持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对产值首次突破特定规模的企业给予最高2000万元奖励;围绕企业转型升级,南沙将对获评省级及以上“单项冠军”称号、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国家绿色制造示范名单绿色工厂等的企业给予奖励,最高500万元。
聚焦企业投资增效,南沙将采取包括支持企业加大投资、支持企业设备更新、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企业绿色化改造、支持企业协同技术改造、加强企业技术改造金融支持、鼓励企业实施“零增地”技术改造等七条措施,最高奖励5000万元。
“双倍增”政策激励亮明了南沙为企业家解难题、办实事的信心和决心,特别是对区内创新能力强和发展潜力大、可能需要在智能制造、绿色发展、数字化改造等方面转型升级的企业,该政策或将加速提升它们的规模和综合竞争力。
2010年,广州华凌制冷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凌制冷”)落户南沙,成为美的集团家用空调全球七大制造基地之一。2020年,华凌制冷成为美的集团第一家“全球灯塔工厂”,通过技术创新、智能制造提升,以及自动化信息化变革迭代,公司年产值从2018年65亿元增长到2024年年产值138亿元,连续6年保持双位数增长,实现规模翻番,成功入选南沙2024突出贡献企业20强。
华凌制冷总经理蔡耀武称,虽然刚刚实现了“再造一个华凌”的目标,但最初300万台的产能规划已经跟不上企业如今的高速发展,一些瓶颈和问题在逐渐暴露出来。不过,在他看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可以提升企业发展的竞争力,进一步集中南沙的创新资源,通过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帮助企业获取技术支持,整合和拓展产业链布局,不断应对市场变化和满足技术迭代的需求,让企业能够在现有基础上再突破,实现扩能扩产。
《南沙方案》“双15%”税收优惠政策已累计兑现红利12亿元。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接下来南沙还将推动国企物业减低租金,引导民营产业园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同时今年南沙已经准备好1.5万亩、约1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鼓励存量民营企业进一步增资扩产。
数据显示,2024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将超1280家,同比增长13.5%;“小巨人”企业新增17家,数量位列全市第二,在近期发布的2024年广州独角兽创新企业榜单中,共有27家南沙企业入围。上榜2024胡润全球猎豹企业榜与2024全球独角兽榜的企业数量分别是7家、4家。
在南沙,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格局日渐完善。刘炜表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南沙是发展的共同体,希望南沙的企业将研发创新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素加以培育,共同将南沙真正建设成为国家级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本文链接:《南沙方案》迎第一阶段目标收官年,南沙加力出台“创新驱动27条”和企业“双倍增”计划http://www.llsum.com/show-1-32426-0.html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