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石恩泽 深圳报道
在中国软件生态里,大部分公司以提升B端生产力为主,但提升个人生产力的C端工具却不多。
在“中国软件名城看深圳”调研活动中,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一家全球头部C端生产力工具,18年来一直藏在深圳南山的粤海街道。这家公司的名字叫爱思软件,其开发出最成功的一款产品叫Xmind。
大部分人都以为Xmind诞生于硅谷。之所以觉得他们是一家硅谷公司,关键在于,他们从0到1,定义了个人生产力工具——思维导图。
这个极具魅力的软件,在全球被下载超1亿次,拥有500万活跃设备。自2006年创立起,这家公司一直保持“小而美”,18年过去了,员工人数也才扩充至80余人。
在高速发展的中国互联网世界里,Xmind不上市、不烧钱、不扩张,显得十分非主流。
近日,听闻他们在软件里加入了AI技术,以为这家公司终于要“卷”起来了。没想到,他们在技术演进上,依旧保持着谨慎的风格。而这种克制,也许正是如今中国C端软件里所欠缺的东西。
创意不来自加班
跟中国绝大多数IT公司都不一样,Xmind讲求让员工准时下班。这在深圳科技园里,比找一只北极熊还困难。
Xmind创始人孙方认为,做软件不是考试,每一道题都有标准答案。因此,Xmind要做的不是让员工加班加点,把市面上所有创意都“抄”回来。而是要去探索软件和用户之间的关系。
Xmind团队每一位成员都很清楚产品的用户画像。“他会是一个主动学习、善于思考、追求自我成长,从事的是战略规划类工作,或者是正在备考的学生”。Xmind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师Mango Du接受采访时形容道。
而这个用户画像下的人,喜欢的风格偏向建筑风格里的包豪斯主义。这个风格诞生于20世纪初欧洲德国,讲求功能性和简洁性结合。因此,在这么多思维导图软件里,Xmind的用户界面最简洁,只保留最关键的功能。
“大部分中国C端软件都很闹腾”。一位00后Xmind资深用户形容道,但是Xmind却很“安静”,免费版使用过程中连弹窗广告都没有。而这个安静有助于思考。因此,即便市面上有很多类似的软件,自己还是最愿意打开Xmind。
自然也有用户写邮件要求增或减功能,但Xmind团队认为,他们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不单纯是甲乙方关系,而是需要相互影响、相互说服。同样,在Xmind工作的每一位伙伴,与公司的关系也不单纯是甲乙方,他们都热衷于贡献自己的想法,一起把热爱的产品打造得受更多人的喜欢。
在动脑这件事情上,Xmind团队认为,创造力要通过不内卷才能获得。因此,公司希望员工能去读书、谈恋爱,体验工作之外的乐趣。这样才能从生活里汲取更多灵感,兴许某个时刻能反哺到工作中。
而这个非主流的管理方法,也真的在Xmind里跑通了。有一位Xmind员工非常喜欢研究字体,就在闲暇时间专门设计了一组符合自己审美的字体。后续这组字体融入到了Xmind设计之中,为全球用户都增添了一种字体的选择。
这让Xmind员工在市场上备受认可。一次,CEO孙方在播客节目里开玩笑称,如果是在Xmind做产品经理,那么你在同行中会非常有面子,排在第二位的是设计师,再往后是工程师,最后是做市场的,因为Xmind基本不花钱做营销。
出圈不来自烧钱
与绝大多数中国互联网公司不同,创业前15年,Xmind没有花钱打过广告,全靠用户自发宣传。YouTube上面点击量最高的Xmind介绍视频,就是用户凭借对软件的热爱做的。
不仅不烧钱做流量,Xmind还开放80%功能给用户免费使用。这意味着开发人员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开发免费功能。
这源自Xmind创立之初的目标:让更多人用上思维导图。因此,只要有一个因素阻碍用户爱上思维导图,那这个因素就成为Xmind的敌人。
那么Xmind基于什么盈利?
这与20年前硅谷曾流行过的一个商业模式“免费增值(Freemium)”有关。
免费增值模式好似一个漏斗,在入口的时候以免费模式极度外延,触达到所有想要尝鲜的人。又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层层筛选,汇拢一群有意愿为剩余20%功能付费的人。例如,专业讲师就是Xmind的目标客户。
但付费转换率的基准线怎么定?这个问题成为Xmind内部开会特别浪费时间的话题。“挺深的、也挺难的”,孙方称,但有一个原则不变,只要用户基数足够大,付费转化率就会提升。
免费又好用,这让Xmind作为非社交类软件,却具有“传染性”。
Xmind联合创始人朱占玉接受采访时称,当时有一间海外大公司找他们经销商采购。一开始是一个、一个的买,没几天就五个、十个的买,最后算下来这家公司里共有一千余名员工下单。甚至还出现过公司帮客户也一起买的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这与Xmind选择的商业策略也有关系。在付费生态上,早期海外比国内更有土壤。因此,创业前10年,Xmind重心都在海外市场。
通过互联网产生的长尾效应,创业前10年,Xmind在海外积累了一批用户和口碑。
直到2017年,Xmind团队在付费注册用户里面看到了熟悉的QQ邮箱,并且这个比例还不小。他们才意识到,国内的软件付费生态已经成熟了。于是Xmind这才开始建设他们的第一个中文网站,而在此之前Xmind只有英文网站。
2020年底,孙方上一个博客节目的时候提到,Xmind在国内的用户增速非常快,目前已经赶超了海外用户基数。同时,在付费率上面,中国年轻一代越来越认可效率工具是有价值的这件事情。目前国内和国外收入已经能做到对半开。
就这样,Xmind花了18年的时间,以“龟速”扩张,一点点打磨产品,从国外走到国内,从小众走向大众。
技术不求“大跨步”
近期,这家“反内卷”的公司竟然开始研究起目前全球最卷的赛道——AI(人工智能)。不到半年,便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AI出海软件之一。
虽然在AI上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后续开发上,Xmind依旧保持了自己“小而美”的风格。
朱占玉表示,Xmind不会直接做大模型,而是专心做大模型上的原生应用。同时,在更加垂直的AI Agent上面,团队也认为由手机等硬件终端来开发更为合适。因此,他们并不急着大规模“囤”AI工程师,赶这一波风口。
同时,Xmind还向外寻求联合。2023年,Xmind全资收购了一家上线仅50余天的AI产品——ChatMind,目前已由CEO孙方亲自改名为Mapify。
Mapify是一款将AI与思维导图结合的工具。用户可以向对话框输入提示词,AI通过提示词自动生成一张思维导图。或是将多种格式的文本、语音、视频链接等长内容拖进Mapify的对话框内,都能快速收到一张结构清晰内容完整的思维导图。这改善了Xmind与用户之间单向连接的问题,相当于为思维导图插上了一双创造的翅膀,配上了一对高速的风火轮。
对于收购而来的AI工具,Xmind内部不打算直接把它与老工具进行整合,变成一个“大而全”的合集。而是采取两条线发展:第一条线把Mapify独立于Xmind之外,作为AI原生应用来发展,由CEO孙方本人亲自抓开发;第二条线是把Xmind升级为Xmind AI,将四个有效的生产力工具模块——思维导图、云、在线协作、AI生成串联到Xmind里,使AI成为可被随时调用的小模块,以此探索新老工具的融合。
另外,在开发节奏上,Mango Du表示,对于Xmind,内部讲求“稳中求进”;对于Mapify采用“小步快跑”,做更多大胆的尝试。
此外,由于国内外对于AI方面的政策不同,在国内模型选择上,Xmind团队也在谨慎思考。这大半年来,团队来已经密集测试了中国所有的大模型,预计年底会上线国内版Xmind AI。
实际上,这样谨慎克制的风格,早在Xmind时就已形成。朱占玉在采访中提到,Xmind在每个版本迭代上都很谨慎,因为害怕太大跨度的创新,会引起老用户不适。因此,每次上线一个新功能前,内部都需要完成一个三方讨论验证。有时候两拨人辩论得脸红脖子粗,大家最终还是选择保留原样。
割舍是困难的。这么多年,Xmind不是没遇到过诱惑,包括拒绝资本、拒绝上市。这种克制,正是中国C端软件在快速发展中所欠缺的,也是它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敏捷、凸显魅力的关键所在。
如今中国经济从规模化走入精细化发展,这意味着下一个10年里,以“软件定义”的生产力工具也需要转型。一款软件成功不在于规模的大小,而在于能否给用户带来真正的价值和感动。
在繁星点点的软件宇宙中,Xmind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了创意与思维的边界。正如深圳这座城市所展现的创新精神。深圳和Xmind正以创新为灯塔,共赴新的星辰。
本文链接:硅谷之外的创新:深圳“小而美”团队点亮全球思维http://www.llsum.com/show-1-21140-0.html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